常州大林寺方丈达胜大和尚发布重要文章【浅 谈 “六 和 敬”】

2017-06-05

  我在僧团中生活了24年,深知“六和敬”在大众共修中的重要性,世尊为大众共修制定了六条戒律,作为团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严格遵守。现对“六和敬”谈点粗浅认识。


“见和同解”。指修学上建立共识。一个僧团,对于修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只有大众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兴趣、目标相同,这才能和合,有所成就。若无共识,杂心闲语,彼此不和,谈不上修行。佛陀为了满足不同见解、不同思想、不同兴趣的众生,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以满足大众修行的需要。“殊途同归,佛法平等”,体现了佛法的伟大。一切修行的宗派和道场,都应该相互尊重礼赞,这才是“见和同解”。


“戒和同修”。“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大家同在一起修学,总要立一些规矩。寺院普遍订立“常住规约”,内容包含国家法律、佛制定的根本戒、和大众共住所必须遵守的一些规矩。学佛必须守法律、守规矩。我体会,从平等心出发,寺院中戒律、规约面前人人平等,就是一寺之主的方丈,也没有任何特权,有的只能是带头守法,模范持戒。这样,才能造就民主、持戒守法的团体。


“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很早以前是打通铺,十目所视,十指所指,一举一动皆在视野之中。现在条件好了,有执事职务的甚至没有职务的都是一人一个房间,如果缺乏自律意识,很容易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导致功行尽失。因此,在新的条件下,要想修行有所成就,必须加强自觉、自律的教育,严于律己,觉而不迷,同时加强制度方面的监管。


“口和无争”。这是说僧团中没有无谓争论,真正能够用功问道。人与人相处,最容易造成口业。“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有时语言中产生误会,结下许多怨恨,招来日后果报。要做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道场里听不到闲言碎语。非必要的言语,不说是最佳选择。要说也要依教奉行,说正知正见的话。


“意和同悦”。我理解就是共修人“法喜充满”。学佛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如果学得不快乐,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佛法修学是生活中历事练心。练什么心呢?练清净心,练正知正见,练觉而不迷。真正学佛的人无论遇到善人,还是恶人,顺境还是逆境,无一不视为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这就叫“法喜充满”,大家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个个都有真正的成就。


“利和同均”。这是讲在一起共修的人,不论什么身份、物质生活是平等的,这一条非常重要,“同均”是经济层面“和”的基础,但“同均”不是说绝对平等,只是说尽量接近平等,差距过大,会促使人心不平,对修学绝对是个障碍。


  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称不上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真正佛的弟子。我体会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这三条最重要。见合同解,大家志同道合、同心协力;戒和同修,人人懂规矩、守戒规,行动一致;利和同均,生活享受接近平等,心情愉悦。从僧团引伸到社会上的家庭、企业、社团,做到这三条,没有不团结有力、蓬勃发展的。


“六和敬”,核心是个“和”。佛法重视“和敬”,世间法也重视“和”。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社会要能够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够和谐相处。唯有“和”,才能够把我们的见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渐拉近,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谓的平等。“和”之后才有“平”,“平”之后大家“心安,“安”后才有“乐”。可见,“和”是最初的一个基础。要做到“和”,具备宽容的心态,能够包容多样是至关重要的。

  佛法提出“六和敬”,旨在使弟子顺利修行有成就,它既是共同修学的基础,又是共同修学的保证。我们佛弟子应把“六和敬”视为至宝,深刻理解它,努力践行它。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