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林寺方丈达胜法师如何看待【忍辱】

2017-06-05

  常州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武进区佛教协会副会长,武进佛学院常务院长,常州大林寺方丈达胜法师如何看待‘忍辱’

  寒山与拾得,清世宗敕封为“和合二僧”。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堪称经典,广为传诵。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在这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出,寒山问的是在世间遇到恶缘,被他人欺辱之时,应当怎样对治,拾得的答复是随他去。这体现了佛教的忍辱法门。

  以上对话之后,寒山又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尽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弥勒菩萨忍辱偈,从根本上偈示了对治恶缘的诀窍,充满了忍辱、因果、无常、看破、放下、修行等禅理。

  有的人认为忍辱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委曲求全,其实这是忍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忍的实质。忍,并非怯懦、畏缩。能够忍,就能直面现实,勇于承担,善于化解生活中的难题。忍有三个层次:一叫外忍,为生计忍受,乃至适应诸如坏境的因素,但不能为外在环境所同化;二叫内忍,对自身产生的贪、嗔、痴等,能够自醒、自重、自制,独善其身;三叫忍无可忍,即是在另一意义上运用这个词,将忍作为人生的常态,悟有真谛,识的真相,把握主动,随遇而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此所谓“忍”的最高境界。忍者,“先忍之于口”,不在言语上和人计较;“再忍之于面”,脸上没有不悦的表情;“后忍之于心”,以慈悲心、平等心包容怨恨、差别。所以,忍辱者能增长其力,养成平等互融之心境。佛在因地修行时,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达到忍辱的最高境界:难忍能忍,忍而不嗔。有一次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佛不生嗔恨,反而发大誓愿:“成道之后,先度此王”。以后,佛在鹿野苑先度桥如尊者,桥如尊者的前身就是歌利王。

  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观、慈悲观的基础上的。世间人如何对我,那是他的事情,是他为自己种下恶的因,那么将来他得到的也是恶的果报。同样地,面对他人,我怎么做到是我的事情,别人再怎么无理,我仍然以慈心相对,不让自己种下怨恨的种子,将来自然也会得到善的果报。对别人的侮辱、轻贱、加害和随之而来的苦恼、烦闷,都以慈心化解,不结怨、不忿怒、不怀恶。这是一种以自发和理智为前提而以自利利他为原则所采取的一种明智之举。当我们遇到违缘之事而情绪起伏时,应反观自己:“是谁在生气,那个在乎的人是谁?”经过如此观照,最终认识到无论是争口气还是争面子,其实都是“我执”之心在作怪,当心念不再执着烦恼,万缘亦能放下,嗔火自然就不会再生起来了。正因为忍字头上一把刀,所以难忍,唯难忍能忍,所以才称大丈夫。《法句经》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修忍辱波罗蜜,亦是修学佛法的逆增上缘。即把那个带给你逆境、逆缘的人和事,看成是修忍辱法门的助缘。凡是他人诽谤、攻击、轻贱、侮蔑自己,都是菩萨来助自己修行证道,来考验自己的耐心和定力,从而帮助自己断尽世间烦恼的。所以,内心不会产生困扰、郁闷等不快,反而会发自内心的悲悯和感激。如果没有这些助缘,自己又如何能够精进?如何能够成就忍辱法门?佛陀说:“不能忍受讥讽毁谤,如饮甘露者,才能名为有力大人。”

  “在待几年,你且看他。”这里,不是要看他的笑话,他的落魄,亦不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冤冤相报,这句话,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包容和悲悯的心态,是一种以人为镜的思考,是一种富有诚意的期盼——转迷为悟,断恶修善。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