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又称大林庵,位于常州横山桥镇横山西麓南坡黄猫岭之西。南朝梁代,有王八百在这里修道。陈代(557—589年)筑馆,名登仙,后毁圮。唐乾宁初,道观得到营缮。宋代开宝七年(974年)重修。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改名冲虚观。元初毁于兵乱。明洪武年间有僧人在废基上重建,更名大林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扩建,规模甚大,有金刚殿、大雄宝殿、东西经楼、白云精舍及放生池等。金刚殿塑四大金刚,雄伟庄严,可与常州天宁寺四大金刚相媲美。千手观音、十八罗汉、释家牟尼像塑艺也十分精湛,东殿两罗汉,一作读书貌,一作倚睡状,神态自然,栩栩如生,传说是两名高手竞技之作。寺院内有银杏三棵,古井一眼,其中一棵银杏已有800余年树龄,古井相传为梁代王八百炼丹处。寺东侧有龙母井一口,传为项女投井之处。并建有井亭,井亭有“井养飞龙,神胎天赋;峰移出震,圣迹地传”对联一副。
大 事 记
佛法傳入我國已二千餘年,旨在醒群迷、開群慧,令入聖賢步履,得究竟利樂。
歷代祖師、高僧、大德、弘教法師,創叢林、建寺廟、塑聖像、立教規、建僧團、勤修學,皆是促進人生徹底了悟的無上方便法門。大林寺據《武進縣志》、《陽湖縣志》、《橫山橋鎮志》所記載,始建於南北朝時代,訖今歷經了近一千五百年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裏,這座古剎,可算飽經人世滄桑了。
據歷史考查,這座古寺解放前有良田數十畝,數十僧人不追求名聞利養,閉關養道、知現象、明因果、講戒律、嚴威儀,如宋代紹興年間,相傳有一位宏光禪師,住東關房,忽見一女投井,頃刻一條神武白龍沖井而出,將一顆夜明珠(又稱如意珠、驪龍珠)吐留本寺(或說神龍留珠,報生母恩)宏光禪師立即刻石曰:「驪珠不失,大林不滅」,永傳後世(惜人事變遷,此石不知埋於何處)。
這一件件佛教公案,一片片簡短歷史,俱證明了佛法是億萬人民的信仰,億萬人民由此生正信、正行、正修,得正智,樹人格,同時也證明了大林寺這方山土上含蘊了十分深厚的靈秀之氣。嚮往者福氣盈門兒孫發達,朝拜者靈氣護體四時吉祥,興而毀,毀而興,盛而衰,衰而盛,這正是人間正道。
這座古寺在解放初期,特別是「文革」時期,遭到各種特殊的破壞,幾乎殆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武進縣人民政府批准恢復大林寺,靜海禪師於一九八九年六月廿八日辭去天寧寺一切職務來到大林寺,當時睡無床,食無筷,炊無灶,靜海禪師即義無反顧地挑起募捐修復的擔子。十年來,他只有一個心願,就是盡快將千年古剎修建好,造福人民,蔽蔭子孫。
江南一方古叢林
大林寺位於橫山西麓黃貓嶺西側,距清明山南坡腹地。相傳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有羽人王八百在此築室修道煉丹,稱羽人宮,道果乘鶴而去,今丹井尚在。陳代(公元557-589年),始作「登仙館」,後毀圯。唐乾寧初(公元894年),大加營繕,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重修。宋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16年)改名「沖虛觀」。元初毀於兵亂。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在廢基上重建,更名大林寺。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雲庵法師率眾營業,繼霽蟾、巨川重掁,建有大殿、白雲堂、大雲樓,客房寮舍、重檐歇頂,威儀整肅,金容炳煥,晨昏唄,聲達崖谷,儼然一方古叢林。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又擴建,規模甚大,基廣百畝,遠勝古昔。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經樓、白雲精舍、觀音殿、關房以及放生池。據志載:天王殿四大金剛雄偉莊嚴,可與天寧寺四大金剛媲美。千手觀音、十八羅漢、釋迦牟尼佛像,工藝精湛。尤以東殿另塑兩羅漢,一作讀書貌、一作倚睡狀,神態自然,栩栩如生,傳說是兩名高師竟技之作。惜百年滄桑,外患內懮,屢閱興廢,自清末以來,雖經覺非、普佛、康甸、瑞邦、光輝、傳德諸僧慘淡經營,仍難以營生,殿堂舍宇,斷垣殘壁,佛像封塵,蛛網垂掛。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系中共地下黨活動場所。解放初,諸僧還俗,大林寺成為武進橫山苗圃駐地。自一九五八年以來,縣苗圃及沿山行政村試種竹、梨、桃、茶、板栗、油桐等經濟林獲成功。大林寺東側百畝竹林,歷四十餘載春風秋雨,蔚然蔥綠、生機盎然、俏影裊姿、縱橫瀟灑。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千年古剎展新姿
大林禪寺歷經近一個世紀的滄桑變遷,雖經諸多方丈慘淡經營,仍未逃脫荒廢劫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九八二年被武進縣人民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九年隨著宗教政策的進一步落實,經縣政府批准重修,恢復大林寺為宗教活動場所。經市、縣、鎮多方協調,縣屬橫山苗圃遷出了大林禪寺,同年農曆六月廿八日靜海法師率眾進駐,清掃拉圾、雜草,著手籌建修復。此時,廟宇僅存天王殿、大雄寶殿頹壁外殼,東西危房廂樓,十餘間五十年代「農中」破舊教室以及觀音殿的殘垣,佛像法器全無,僧人難以棲身自炊。六十五歲的靜法師,憑著對佛教事業的虔誠之心,帶著二萬多元的多年積蓄,毅然辭去天寧寺一切職務,來到大林古寺,重振佛門雄風。他一靠黨的政策感召人,二靠佛緣廣交人,在僧人、志士的鼎力襄助下,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組織實施土木建築。兵分五路,一路人馬推倒殘垣重建圍墻山門,一路搶救危房重建東西廂樓,一路落瓦換椽重修天王殿,另一路翻建大雄寶殿,稍後又組織第五路人馬,請匠人雕塑佛像,夜以繼日,大興土木。法師率眾一面精心組織,事必躬親,督導施工,一面籌措法器,廣做佛事,普結佛緣。歷經六百五十個日日夜夜,常武地區農村第一古叢林--橫山大林禪寺於一九九一年農曆四月初八終於在諸方高僧居士、萬眾善男信女參與下,舉行了佛像開光暨方丈升座大典。
隨後,靜海法師逐步萌生了籌建萬佛樓的意願。一面相繼建造了客堂、藥師殿、西方三聖殿、大悲樓、講堂、地藏寶殿、齋堂、學僧宿舍、職工宿舍和女眾宿舍等八十一間輔助建築設施,以及龍井聖母殿、放生池、石牌坊、山門甬道等建築。一面積極籌建萬佛樓,自一九九二年起聘請了佛像雕刻的匠人,前後化了四年多時間雕刻了一萬一千一百零一尊神態各異的香木金身佛像。靜海法師兩赴昆明、緬甸請回了身長4.12米,體重5.5噸的臥狀玉佛。臥佛經中緬雙方中介商和寺廟住持多次友好協商,精選整體玉石雕鑿而成,是一件難得的稀世珍品。又澆鑄了重達八噸的天爐寶鼎。一切準備工作到位就緒,即於一九九六年農曆三月初一日,為萬佛樓萬佛和玉佛開光。是日,高僧滿堂,萬眾慶賀。一座巍峨佛殿、樓閣宏峻、金碧輝煌、香煙燎繞的萬佛樓屹立在蒼松翠竹的清明山腹地,供萬人歲歲朝拜。
一九九五年二下昆明的法師,順道朝拜了昆明諸大佛寺,萌生了建造羅漢殿的意願,經過一段時間的構思,毅然決定在一九九七年仲夏動工興建規模恢宏、獨具佛教文化特色的五百尊羅漢殿,殿內分設九座假山,五百尊形態各異的彩色羅漢分列在山腳、山坡、山巔,可為國內罕見之勝跡。此項工程浩大,製作精美,於一九九九年開光。靜海法師在進駐大林寺以來的八年時間裏,前後拆建、翻建、重建、新建大林禪寺殿、堂、樓、閣、亭、舍、路、池等主輔建築,佔地8858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880平方米。
提及建寺期間所遇之艱難,法師笑曰:「玄奘高僧西天取經,尚遇到九九八十一難,何況我等凡僧了。」為了工程建造的質量,出於萬般無奈,和尚也拿起了法律武器,與被告工程隊法人對薄公堂,官司打到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幾經波折,終獲勝訴,令其賠償翻工。這也成為常武地區建國以來佛教界的一件新鮮事。
大林寺名稱由來
相傳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隨帝征戰軍中,共患難。同貧賤,勤於內冶,賢德仁厚。洪武十五年八月(公元1382年)寢疾而崩,享年五十一歲。帝慟哭,遂不復立后,帝邀全國各寺高僧雲集皇宮為馬氏做超度水陸法會。事畢,有少林寺和尚慧輪雲游各地寺院。一日,慧輪途徑武進境內芳茂山,腹飢難挨,見山上隱約有寺廟之廓,即循小徑而上。近前觀之,但見斷垣殘壁,無有一僧一物耳。後聞知此處曾為道觀、寺院,後荒廢,即發下誓言;十年必造一寺。
慧輪歷經千辛萬苦,四處奔波,得於善男信女之力助,十年間終將古寺修葺一新。隨赴京叩請洪武良帝賜名。太祖念慧輪之誠之功,欣然允之。當他得知慧輪為少林寺長房憎時,說道:你既為長房,出家少林寺。安家就在大林寺吧!即敕賜「大林禪寺」匾額一塊。故大林寺名沿用至今。
濟世活佛今猶在
步入大林禪寺大雄寶殿,眼前一片金碧輝煌,眾佛像栩栩如生,莊嚴神聖之氛圍不期而至,頓令人感悟良多,凈化幾分。然而,細心的人們一定會發現,在大殿內兩側的羅漢為二十尊,比一般寺院的十八羅漢多了兩尊,此為何因,其中自有一段佳話。話說大林撣寺千年風雨,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巳荒蕪一片,後由靜海大法師立志修繕,方漸復香火。一日,靜海法師為塑建佛像等事務操勞多時。是夜入睡,仍惦念塑像之事,恍惚步出山門,但見兩位古裝束之淑女,手持掃把在打掃落葉,塵垢,隨上前詢問,兩女禮而不答。法師便問,是否有所難事,兩女再道原委,她倆說,在泛泛百姓之間,濟公活佛最為人們敬愛,他為民行善解難不辭辛勞,但是卻很少見寺院供奉活佛,甚是憾事,聞知法師擬重塑大林寺佛像,受萬民之托,請塑濟公活佛在列。兩女訴說,誠切之情溢於言表。靜海法師感動,即應之,兩女拜謝而別,一縷青雲不見蹤影。法師惊詫,卻南柯一夢也。
次日,法師召集塑建工匠囑添濟公活佛金像一尊,為使兩列對稱,又添瘋僧金像一尊。因而,人們到了大林禪寺,見到的就是二十尊羅漢佛像了。
千年銀杏發新枝
進入山門,兩棵挺拔而較年輕的雄性古銀杏樹映入眼簾,西側圍牆北端掩映著一棵老態臃腫、蒼幹枝,兩枝連理主幹已枯萎了的古銀杏樹。據志載系北宋朝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所栽植。老年人講二十世紀中葉,還是一棵枝繁葉茂、蒼勁似的千年古銀杏,進入八十年代隨著農村經濟的振興,這棵飽經蒼桑的公孫樹,年好年差,好時能發出幾枝嫩芽,差時一芽不發。一九八九年夏,靜海法師率眾重建大林寺,這棵千年公孫古樹,靜靜地佇立牆角一隅,一芽不發,一葉不長,直到一九九○年早春,八十多歲的常悟法師手持竹杖,信步庭院,徑直來到古銀杏樹旁,兀立久久,感慨萬千,突然眼睛一亮,偶見枯枝叢中萌出芽苞,隨即雙手合十,口念阿彌陀佛,踉蹌步入方丈室,告知住持靜海法師。靜海觀曰:善哉善哉,生生死死,繁衍不息。是年夏,銀杏古樹,樹巔數枝稀葉,樹干中下部枝繁葉茂,秋後,喜結碩果。翌年四月初八日隆重舉行佛像開光暨方丈升座大典,白果作為恭奉佛祖之聖果。
從此,千年古銀杏發芽生枝,開花結果的佳話播揚四方。銀杏也叫白果樹,又稱公孫樹。核果像杏,核白色,落葉大喬木;生長緩慢。植物學界稱為活化石。銀杏樹有雄性、雌性之分,每逢授粉季節,微風攜帶花粉,傳遞著愛的信息。夏日剛來,銀杏樹就稍稍結果了,果子如一粒粒酸葡萄,和葉色一樣,一到秋天,樹葉發黃,果子也跟著變黃,顯露出一縷成熟的美。果仁能食用,多吃易中毒,為我國特產。銀杏樹一生無病,生命旺盛,引起了中外科學界的注意,紛紛向它探求保健良方和長壽秘訣,其果仁早以入藥,近年來科學界又從它葉子中提取飲品和片劑,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正是銀杏一葉,全球張目啊!
白鷺群集萬佛樓
橫山地理古貌,東有十萬八千畝芙蓉湖,北接浩淼長江,南連運河太湖,碧波萬傾之中兀立著一座青山,若干年前登紫霞高峰,北眺長江,茫茫一帶秋水,南望太湖,氤氳天水一色。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鄉鎮工業的興起,農村經濟的振興,雲氣混濁,高樓櫛比,雲遍目障,唯余莽莽,難見秋水真顏!
據《風土記》載:「橫山又曾稱『大橫』,有大橫峴以承眾流,今運河也。東南有芙蓉湖、山橫其間。故曰大橫。」可見古代的橫山橋鎮域,寄山兀立,蒼翠可攬,崗阜綿延,沃野無際,湖泊沼澤密布,溝塘河濱縱橫,村落映帶,碧波蕩漾,柳愉聯蔭,雞鳴相聞。青山、綠水、沃田、村落、茂林構成了大自然的旖旎風光。
鷺,涉禽類鳥,體形瘦削。嘴直而尖,頸和腳均長,尾短。飛行時頸收縮於兩肩間,腳向後直伸,其中有白鷺、蒼鷺較為常見。鷺鷥就是白鷺,全身羽毛雪白,春夏多活動在湖沼岸邊或水田中,好群居,主食魚蛙等。山青水秀、魚蝦豐茂的橫山,自然成為涉禽鳥類的繁衍棲息生存的優越之地。但是隨著人類自身繁衍的失控,自然界的生態環境也隨之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劫難,橫山地區的諸多物種呈現著瀕臨絕種的邊緣。不知在什麼年代,橫山白鷺也隨之惜別了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故里,喬遷他地。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偶見小批白鷺棲息於橫山的清明山西山尖綠色叢林之中,時下,每年春夏之際,數以成萬計的白鷺群,早出覓食,晚歸故里,棲息繁衍。春夏之際白鷺群的聚居地,從清明山的西山尖逐漸向北棲息,延遷至大林寺北坡叢林之中,傍晚夕陽西下,白鷺群分批飛回,棲息在松樹林中,鳴聲不絕,時飛時落,嬉戲扑斗,使沉靜的山林倍增無限生機。從遠處觀望,猶似百畝棉田裏綻裂著朵朵雪白棉花,鑲嵌在翠綠叢中,煞是迷人。早晨當東方映出萬道彩霞之際,白鷺群中一鷺鳴叫,在松樹頂上,拍騰著潔白的雙翅,旋即幾十只白鷺展翅起飛,就這樣一批批白鷺飛離叢林,翱翔盤旋在山北低空,少至七八只,多至幾十只,飛經王洛墳越山而去,或經呂家凹向東南方向飛去。每天晨飛的白鷺群從不四處亂飛,也未依近就近,徑直從大林寺東側山凹越山飛離。
一日晨,群鷺飛舞在萬佛樓上空及四迥,眾多沙彌、善男信女見之,甚為壯觀。僧稱「萬鷺朝拜萬佛」。絕跡了不知多少年的白鷺重現,實為當地政府多年與藍天碧水同行,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治理污水廢氣,西山尖開挖了一部份人工湖泊,廣植花草樹木,償還了大自然的一部份青山碧水之故也。